| OA | EN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为历保中标宁夏回族自治区明长城银川段(河东墙)物联网监测项目

发布时间:2020-05-10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明长城银川段(河东墙)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是明代宁夏河东墙的西段,西起横城黄河岸边,东至水洞沟西侧大冲沟与灵武界,全长约10公里,修筑于明成化十年,嘉靖十年在原墙体基础上重新修筑,全部由沙砾土夯筑而成。

明长城银川段

项目概况

历经近五百年的历史,由于本身军事功能的丧失而缺乏维护,以及受所在地区气候特征、地质地貌、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影响,明长城遗址银川段已经残损严重,并且依然面临着诸多病害的威胁。其本体主要病害形态有:

(1)表面风化、剥蚀

(2)基础(墙基、台基等)掏蚀

(3)夯土墙体卸荷裂缝

(4)小规模掉块、坍塌及崩塌失稳

(5)人为损坏

现阶段,明长城银川段保护仍采用人工记录、人工计算这种传统方式,外业观测完成后,内业整理数据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使得监测的数据不能够实时反映地质形变的状态。另外,地质形变发生前,往往是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传统的变形监测不能实时获取监测目标的状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得不到保障。

随着国家不断重视文物监测保护,技术手段也不断的提升,从手工监测转为自动化监测。在此背景下,明长城银川段(河东墙)需要建立一套集三维成像、远程监控、远程测量、远程数据自动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预测预报于一体的长城物联网监测系统,提高长城监测自动化水平,实时获取监测目标状态能力,以保护长城遗址本体,并为未来的明长城遗址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经验。本项目将明长城银川段(始于兴庆区掌政镇陶林园艺场一队,止于水洞沟西北侧的大冲沟)作为示范监测点进行安全监测,保证其安全性及稳定性的同时,为类似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无人机三维建模长城案例


监测内容

根据《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监测内容分为本体监测、环境监测、管理监测。
本体监测:对长城本体(含山险、水险等)及长城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位置走向、保存状况、病害等进行监测。其中,长城点段已实施保护维修的,应对其相关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对与长城关系密切的景观风貌、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等情况,以及长城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生产生活活动、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情况进行监测。
管理监测:对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和保护机构所制定的相关制度规定、规划计划、政策措施等实施情况进行监测。

 

监测点安装效果图


监测目标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建立明长城银川段(河东墙)监测预警系统,为我国古长城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示范,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支撑。

(1)长期、连续地采集和收集反映明长城建筑本体以及周边环境对象的状态、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明长城的健康状态进行监测及评价,保障明长城的结构安全性及稳定性。

(2)有效预知明长城结构变化趋势,让管理者随时随地了解和查看其运行状况,通过预设报警阈值,现场异常变形情况通过短信及其它方式第一时间通知到相关负责人,启动应急预案,防止明长城破坏加剧。强化明长城结构安全监管工作,辅助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

(3)积累大量有效监测数据,为类似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明长城是中国文明发展的见证。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因此,加强明长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项目名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明长城银川段(河东墙)物联网监测

起止时间:2020年1月起

委托单位:银川市文物管理处

承担单位:广东南秀古建筑石雕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文化遗产物联监测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