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崇圣寺三塔

《大理县稿》记载∶崇圣寺,又名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岑峰下。其方七里,周三百馀亩,寺有雨铜观音像,高二丈四尺,统计为佛一万一千四百,为屋八百九十一间,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

崇圣寺三塔,又名大理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

在大理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 、《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

“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
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
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金庸以崇圣寺为原型创作了《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寺。包括风流多情俏公子段誉的原型——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在内,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可见当时崇圣寺在大理国的地位。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闻名于世。不幸的是,崇圣寺在清咸丰年间烧毁,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1990年代,重建崇圣寺被提上日程。2003年8月8日,重建工程动工。2005年4月22日,总投资1.82亿元人民币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

>>>>崇圣寺三塔

作为崇圣寺五大重器唯一传世的古迹,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三塔鼎立,气势宏伟壮观,为大理胜景之一。

大理南诏国中期崇尚佛教之风兴起,后期达到极盛,佛教寺院遍布云南境内。至大理国时,佛教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但修建三塔,除了弘扬佛教文化这个目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

“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古籍记载修三塔,

“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空中宝藏

20世纪以后,崇圣寺三塔曾三次出土过珍贵文物。

第一次在三塔中出土文物是1925年,当年2月大理地震,将千寻塔的塔刹震落。一些藏在塔刹中的文物随刹落地,这些文物最后都全部流失。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尊塔模。近代政治家、著作家,在民间有“山中宰相”美誉的李根源先生在其《云南金石目略》中写到:

“崇圣寺铜塔模,在崇圣寺塔顶,
民国十四年乙丑二月二十二日,大理地震,塔顶震落,模随隧地。
高一尺二寸,重六斤四两,七级。
顶作亭阁式,四面造佛像三十躯,
下层则四天王托塔,翠色斑灿,精气夺目,
当为滇中第一重器。”


这件著名的塔模后被李根源先生收藏,可惜在抗战中遗失。除了这件塔模外,现已知较为珍贵的是流失海外的7尊鎏金阿嵯耶观音。1944年,美国学者海蓝伽频在哈佛大学出版的亚州季刊上发表了《云南观音像》一文,首次报导了来源于三塔的这批文物。 

第二次是1942年,德国传教士鲍格蓝用重金顾人攀上千寻塔顶,盗取了两尊佛像,解放后被遣送回国时缴获,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第三次是在1978年修复三塔时,在千寻塔顶部共清理出600多件文物,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南诏大理国的瑰宝。这次考古工作是在距地面69米千寻塔塔顶,所以被称为是“空中考古”,因此这批文物被称为是“空中宝藏”。其中最为珍贵的一尊金阿嵯耶观音像,通高28厘米,重1115克,背有镂空雕花火焰纹形背光。其它还有大鹏金翅鸟,金五方佛像等,这些文物现都分别存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的博物馆。

大鹏金翅鸟

>>>>三塔现状

洱海自身为一发震断裂带,建塔以后,地震不断,至少有30次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对三塔有影响,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唐僖宗886年、明正德1514年、1925年等。据记载,明正德年地震导致大塔开裂,1925年地震导致三塔塔刹破坏。

目前的三塔是1978-1981年修复的结果,修复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对塔基进行整理;
  2. 挡土墙内部充填松散堆积物,最下一层表面植草绿化,上面两层表面铺设青砖;
  3. 塔身进行了加固工程。

而如今的三塔出现了两个主要病症:

  • 塔身倾斜沉降,主要发生在南北小塔。据大理大作测绘规划院有限公司观测资料,南小塔整体向西北倾斜2°26′,北小塔为西南倾斜1°43′。
倾斜的北小塔(左)和南小塔(右)

  • 砖砌体表面泛潮剥落,塔体暴露于空气中,雨水冲刷后造成了污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塔体一层在雨季的泛潮现象,导致塔体表面粉刷层剥落,青砖表面风化严重。
墙体局部

随后,三塔开展了新的监测保护工作,工作人员在塔身和四周安装了基于图像识别的塔身倾角监测仪、风速、风向、振动、温湿度等传感器。以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为例,通过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古塔地面和古塔本身的振动,长期数据监测分析地面振动和古塔倾斜及局部变形的联系;而通过倾角传感器则可以感应微小角度的变化,监测古塔局部构件的倾斜。

塔体四周监测点

塔身观测点之一


  • 项目名称:崇圣寺三塔物联网远程实时监测系统
  • 监测时间:2015年6月至今
  • 专项监测内容:倾斜、沉降、振动、含盐率、含水率、PH值、风化、温湿度、风力风向、360度全景图、3D扫描、旅游景观虚拟体验(VR)
  • 建设单位: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 项目类型:文物云®(全称:文化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监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