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慈氏塔

“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镇洞庭水孽。”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于岳阳市城西塔前街宝塔巷,塔下即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占地面积 64.01平方米,建筑高度35.73米,七级八方、实心,系楼阁式砖塔。下部的基础由四层麻石铺砌,以上全用青砖砌筑。塔内部是实心的,各层依次低矮,同时面宽亦层层收缩,不能登临眺览,这是楼阁式塔中很少见的例子。慈氏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旧城区至今保存下来与岳阳楼、岳阳文庙齐名的地标性建筑,1956年被公布为湖南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慈氏塔本为佛塔,由于年代久远,史迹湮灭,建塔缘由衍生出多种说法。相传古代,洞庭湖里有水妖作怪,经常出来为害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大家集资,准备修一座宝塔镇妖,寡妇慈氏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建塔,修建时又苦力相助,塔成后人们思其德,遂名之。

有关慈氏塔的始建和维修的相关情况,我们可以从明清时期的《岳州府志》、《巴陵县志》等地方史志及相关风物类著作中进行查找和求证。

清光绪《巴陵县志·祠庙》记载:

“慈氏寺,《一统志》在县西南,有塔,晋创。”

《图经》:

唐开元(713-741年)间,有西域沙门妙吉祥来此谓父老:‘西方白龙之孽今迁于此,久则为患,宜建塔镇之。’后数苦于水,土人思其言,遂置塔。宋治平(1064-1067年)、建炎(1127-1130年)间两经修葺,淳枯壬寅(1242年)孟琪复修,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县孙澎重修。”


从以上地方史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有关慈氏塔的始建年代,有晋代和唐代两种说法。无论是晋或唐,早期的慈氏塔应为木塔,因种种原因已毁;而现存的慈氏塔,是晋唐时期的慈氏塔木塔被毁后,在原址重建的楼阁式砖塔。

对于慈氏塔的维修保护,自重建后,作为佛塔应该历朝历代都会有维修,只是维修的程度和规模不同而已。但由于记载不多,且资料欠缺,暂时无法作出准确的统计。见诸文献的最后一次是在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知县孙澎组织的维修,从此以后,地方史志就再也没有关于慈氏塔的维修记录了。


>>>>建筑形制


1.总体特征

塔高为35.55米,七级八方实心,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台基由下层的麻石基座和上层砖座构成,台基边沿石结合处有燕尾榫卯连接加固。在塔一层的正东、西、南、北各设一门,从第二层起,每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设有小佛龛,每个龛内原供有1尊佛像,共24尊,现仅存三尊。塔顶作八角攒尖式,顶上立塔刹,由砖砌八方刹座、砖砌相轮和刹杆、铸铁宝盖、铸铁仰莲、火焰宝珠等构件组成,高 5.19米。自宝盖向八方各拉铁链一根至八角与花岗石翘角连接,起稳固和避雷作用。 

宝刹(左)塔尖宝盖及宝珠


2.结构形式

慈氏塔为正八边形青砖砌筑实心塔,塔下正八边花岗岩台基直径 9.51米,清水面层。台基阶沿石之间均用燕尾石榫卯连接,使台基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花岗石台基上再筑青砖台基。塔高 35.73米,塔身白灰抹面,塔檐由青砌叠涩砌筑而成,塔顶则由青砖逐层上收代替盖瓦,每层塔檐均有莲花头异形砖构造,塔身层层内收,共七层,塔刹相轮七层承托铁刹,塔刹宝盖由八根铁链分别牵拉在七层的八角戗角石上。每层戗角置龙形角铁,角铁上悬挂铜风铃。(现塔铃全部缺失)

3. 塔身

塔身正八边形,白灰抹面。塔身层层内收,一层塔身直径最大,七层塔身直径最小,并且七层塔身有青砖砌筑围栏。一层塔身的正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门顶的砌砖逐层叠涩内收,作壶门牙子,上横置厚而长的条石门楣。二至七层塔身为佛龛,佛龛顶叠涩内收,作壶门牙子,佛龛内置佛像,每个佛龛内的佛像各不相同。因此留下了各朝各代的多次维修印记,使得一些佛像下的须弥座保留了维修朝代的特色,同一层的佛龛须弥座样式有所不同,层与层之间的须弥座大小、样式各异。

4.塔檐

塔檐为青砖叠涩砌筑结构,每层塔檐外观基本相同,只局部存在细小差别,每层塔檐戗角处均设有花岗岩戗角石,戗角石下设有龙形角铁,角铁上留有悬挂塔铃的圆孔,现塔铃全部缺失。戗角石下青砖叠涩层层挑出形成檐出,檐口下设有莲花头异形砖,檐口戗角石下设有一层花岗石挑出,将檐出挑得更远。戗角石上青砖叠涩层层内收,形成檐口屋面。塔檐均用白灰抹面。

5.塔顶

塔檐以上部分青砖叠涩,层层内收,白灰抹面,形成塔顶屋面。塔顶作八角攒尖式,顶上立塔刹,由刹座、相轮、宝盖、宝珠等组成,塔刹宝盖向八方各拉铁链一根至戗角石,起稳固和避雷作用。刹座八方,青砖砌筑,上立青砖和青石混合砌筑的七层相轮,相轮上置圆盘状铸铁宝盖,扣在大花岗石上。宝盖上立仰莲,其上为火焰宝珠。

6.台基

下层花岗石台基为 330*330*1200mm 的大花岗石条石砌筑,座高 1.4米,清水面层。台基阶沿石之间均用燕尾榫卯连接,使台基具有更好的整体性。从台基石表皮加工手法和石榫卯形状分析应为宋式做法。石台基上再砌青片砖台基,台基由两层构成,共高2.2米。

台基边沿石燕尾榫卯

>>>>古塔现状

根据塔身佛龛内石碑记载塔自“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孟秋月”(公元1819年)最后一次全面维修后,慈氏塔历经抗战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已是满目沧桑,塔刹上有抗战年代留下的弹孔,八根铁链现仅存两根。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塔身的破坏最为严重,尤其是佛龛内的佛像破坏最为严重,共 24尊佛像,现仅四、五、七层各保存一尊完整佛像。

塔周房屋杂乱破旧,无绿化设施。保护范围内均为50年代及其以后建造的房屋,杂乱无章,破败不堪。距塔最近的西侧建筑外墙至台基不到半米的距离,距塔最远的南侧建筑外墙至台基不到三米的距离,而且塔周低矮型建筑密集,巷道狭小。根据现场勘察,此次慈氏塔修缮工程包括主塔、塔周地面以及塔周环境整治。重点维修塔身、塔顶、塔檐、佛龛。塔顶指七层檐口以上部分;塔檐指各层塔檐,包括塔檐各部分构件(例如角铁、塔铃、莲花头异形砖等);佛龛指二至六屋的佛龛,包括佛龛内佛像、须弥座等。

  • 项目名称:岳阳慈氏塔修缮工程
  • 起止时间:2015年5月至今
  • 专项监测内容:环境风速风向、温湿度、塔身振动、塔身倾斜、地面振动
  • 项目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 委托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文物管理处
  •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