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钟山石窟
在敦煌,有一座著名的莫高窟,而在云南省剑川县也有一处石窟被中外史学界誉为“南方的敦煌”。它就是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石宝山南部文峰的石钟山石窟。因其极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石钟山石窟被国务院于1961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内容
石钟山因有一紫红丹岩(丹霞地貌)形状如倒扣石钟而得名。石钟山上有三区石窟群:石钟寺区八窟、狮子关区三窟、沙登箐区六窟,共造像139尊。这些石像,均雕刻在红砂石上。石窟的开凿年代上讫南诏(唐),下至大理国(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这些造像,以南诏国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构造了一幅生动的南诏历史画卷。在南诏200多年的历史中,功绩特别显著的3位王者在石窟中均有雕像。石钟山石窟的139尊像中,除南诏历史人物雕像外,还有释迦牟尼、八大明王等佛教造像和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樵夫、老翁、琴师、童子以及女性生殖器雕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充满民间生活气息。
>>>>历史价值
石钟山石窟是南诏、大理国政治与宗教高度共融发展的产物。石窟内雕刻形象逼真、内容丰富,世俗题材与佛教题材交融,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既是南诏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瑰宝;造像雕刻艺术手法上又具有唐末宋初时的成熟与完美,因此石钟山石窟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石钟山石窟地处我国“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通要冲,它见证了唐宋时期南诏文化与汉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以及西亚文化在此的碰撞、交融、沉淀,是这一多源文化的承载者,同时也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以及我国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周边环境
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剑川县石宝山上,剑川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南端,东邻鹤庆,南接洱源,西界云龙、兰坪,北靠玉龙,是大理州的北大门,地跨东经99°28′~100°03′,北纬26°12′~26°41′。县域面积2250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金华镇海拔2200米,县境内最低海拔1973米,最高海拔4295.3米,年平均气温12.5℃,年均降雨量795.3毫米,霜期138天,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长冬无严寒,短夏无酷暑,属雨热同季、干凉同时的低纬度高海拔独特气候。
石宝山地质属第三纪层,石质为红色砂岩、砾岩,风化球状的砂岩形象独特,被誉为“石宝”。砂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砾岩中碎屑组分主要是岩屑,只有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物质和化学沉淀物质。砂岩颗粒细腻,质地较软,易风化。
>>>>石窟现状
历经了1000多年的风吹雨打,石钟山石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本体结构、人为破坏、生物侵蚀等病害。
——霉菌侵蚀——
石钟山石窟存在的最显著的问题是霉菌侵蚀,石宝山温湿度气候适宜,微生物滋生蔓延。它们不但从整体上破坏了石窟的视觉效果,在其上涨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代谢物,如草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与岩体发生反应,使得岩体表层剥蚀、风化加剧等,造成塑像面部或纹饰模糊不清,艺术价值严重受损;且多数霉菌为有色霉菌,即使杀灭后,也会在岩体表面留下有色痕迹,对于部分表面彩绘的塑像带来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石钟寺区第四窟毗卢遮那佛像背光出霉菌 | 石钟寺区第六窟马头明王像西侧霉菌 |
石钟寺区第八窟西外侧岩壁霉菌 | 石钟寺区石窟入口台阶霉菌 |
——表面风化——
石质文物的风化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危害严重的问题,而石钟山石窟作为露天存在的石质文物,岩体质地又较为疏松,风化更为严重。石钟山石窟岩体多处存在风化现象。
狮子关区南诏王全家造像风化 | 石钟寺区第五窟维摩诘经变问疾品造像风化 |
——渗水侵蚀——
石钟山石窟开凿在红砂岩崖体上。砂岩存在结构松软、抗压强度低、孔隙率大、抗风化能力弱等弱点。石窟内崖体现已多处出现裂隙,导致严重渗水,影响窟内环境及造像艺术。虽然一部分裂隙已被嵌补,且使用了与红砂岩岩体相近的颜色,但嵌补部分的纹理与原岩体纹理并不契合,影响了石窟整体外观效果。另外,仍存在的裂隙周围因渗水而长期潮湿,已有多处生长出霉菌、苔藓等微生物。长此以往,不但崖体结构将遭受结构性危害,造像的艺术价值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石钟寺区崖体裂隙渗水、周围微生物生长 | 石钟寺区已被嵌补的裂隙 |
——表面泛盐——
岩石中盐的结晶与潮解对石窟壁画地仗层的破坏很大,当气温升高时,岩石中的水分要陆续蒸发,岩石空隙及表面的盐分增多,浓度增大,当达到饱和浓度时,盐分会结晶,而结晶时体积增大,对周围岩体及地仗层产生压力,使岩体产生裂隙。当气温下降时,盐分又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又变成盐溶液,渗入岩体内部,并将岩体与壁画地仗层及沿途的盐溶解,盐又会渗到石刻裂隙中,如此反复最后会导致裂隙不断发育扩大。
——人为污染——
石钟山石窟前有石钟寺,曾经开放供信徒烧香膜拜,信徒在佛像前大量焚香点蜡。烟雾中未燃烧充分的炭粒与挥发性有机物质混合在一起附着在岩体表面形成烟熏层,污染塑像表面,甚至使塑像表面完全变黑,无法辨认其内容。
石钟寺区第六窟天王像烟熏 |
>>>>监测内容
根据石钟山石窟的保存现状勘测和对其病害成因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病害为霉菌侵蚀、烟熏、表面溶蚀、表面泛盐等,而造成这些病害的主要原因为温湿度、地下水、可溶盐、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我们以预防性保护为宗旨,以探索病害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为首要目的,以对病害的发生发育做到提前预警、在病害对文物造成损害之前及时将其消灭为最终目的,针对目前影响最为严峻的病害和造成这些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对于岩石本体,具体的监测内容有:霉菌、岩体表面温湿度、岩石风化、岩石含水率监测;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项目则包括对于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风速、风向的监测。
- 项目名称:石钟山石窟物联网监测系统
- 监测时间:2016年5月
- 委托单位:剑川县石钟山石窟文物保管所
- 项目类型:文物云®(全称:文化遗产物联网监测管理云平台)监测项目